hga010官网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山西省教育大会和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和《中共hga010官网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要点》,提出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全员树立“四个回归”教育理念,全面巩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初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2个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50门线上线下精品资源共享课,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环境和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质量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员工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不断增强,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标杆学校。
建校120年时,本科教育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员工“四个意识”,坚定员工“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创优”工作,深化“约课”“3+2”等课堂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亲和力,增强员工获得感,建成一批具有农林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批思政教学示范课堂。
2.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及培养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评选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案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教师,努力将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3.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把握师生思想特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获得感。
(二)实施专业内涵提升工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4.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根据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撤点、停招、间招等形式,撤销与社会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不一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保障、生源与就业质量较差的专业。到2023年,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60个左右,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对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团队、课程、实验条件等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办学效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积极培育农工结合、文理渗透、理工贯通的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组织申报智慧农业、乡村建设与管理等新兴专业。
5.重点打造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强化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打造一批紧密结合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对应的一流本科专业,建成国家(省)级一流专业12个;优先建设作物生产与加工、动物生产与质量安全、果蔬生产与加工、林业与生态建设等特色专业群4-6个。
6.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推进校内专业评估常态化、制度化,组织所有专业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自查,进一步摸清各专业建设情况,督促专业补齐短板,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支持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农林类本科专业率先参加第三级专业认证,加快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到2025年,力争5-8个农科专业通过三级认证,2-3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三)实施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7.重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彻“员工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厘清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做好“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将“新工科”“新农科”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到课程体系设置中。推动探索科学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员工多样化需求、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8.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有效对接国家和各省(市)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1.5+2.5”“2+2”等多元化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员工根据员工成绩、职业规划、兴趣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创新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大类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建立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生源质量考评机制,持续提高生源质量。
9.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加强“动物医学”“农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等本硕统筹实验班建设,健全本硕统筹培养的相关学籍、学制、奖助等政策,构建“科教融合”机制,建立科研与创新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模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园艺”“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懂两爱”高素质农业人才;发挥卓越实验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举办各种类型的教改实验班和特色班。
10.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皇冠hga020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推动建立学分制选课、收费管理等制度;稳步推动主辅修双学位制,开设智慧农业等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员工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活动的学分认定制度,实施员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四)实施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流团队队伍
1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实施《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员工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健全师德考核制度,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坚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阵地,建立教师教学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
12.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强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加强教师教学奖励,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全员给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每年至少讲授1门本科生课程,切实做到本人授课、课时数量、课程质量三落实;实施教授上课“一票否决制”,对于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取消其参加各类人才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资格。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价办法,将教学建设项目、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教学过程材料等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范畴,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健全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试行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质等效。
13.加快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本科教学需要,教师引进必须明确所在专业和所带课程。充分利用“山西农谷”省级战略发展机遇,力争每年从高水平大学引进博士50名以上、紧缺专业硕士30名以上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争取到“十三五”末,学校整体生师比达到18:1以下,专业生师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逐年提高,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推进行业专家进课堂和专业教师进企业“双进互融”。
14.提升教师公司产品能力。加快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各类研修班、培训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大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一流高校参加培训学习或出国深造的力度,每年出国访学、研修或学术交流100人次以上。健全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持“教团队格证书”“岗前教师培训证”双证上岗制度;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经验丰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制定课程标准、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同时将其工作成效纳入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内。
(五)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流课堂
15.修订课程质量标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全面修订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参照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做到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可检验、可考核。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评价体系。
16.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程,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加快建设彰显农林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及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校本化建设,启动建设“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建设100-15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5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制定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建设50门左右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力争获得2-3门国家级线上精品共享课程,20-25门省级精品课程、1-2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金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公共基础课改革示范课、精品专业基础示范课以及专业核心示范课,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整体提升。
17.强化优质教材建设。完善优秀教材建设、奖励机制,将教材建设纳入教师晋升职称和聘任考核范畴,鼓励和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教材,推进新形态教材与数字课程一体化建设,编写出版一批体现学校特色的教材。
18.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逐步降低大班教学规模,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MOOC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加快推进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等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应用,构建“网络学习+课堂深度研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9.加快智慧教室建设。加大网络与教育技术对课程建设与教学的支撑,搭建适应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MOOC教学平台;建设一批支持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融合的智慧型教室和研讨教室;完善教学设备配置,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新环境。
(六)实施优良学风建设工程,引导员工刻苦学习
20.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完善本科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管理规则和界限,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的主体责任,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使教师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员工反馈。鼓励支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调动员工主动参与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改革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本科生考试管理办法,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加大试卷(题)库建设力度,探索实行基础课教考分离。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改革,改变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终结性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重,原则上不低于总评成绩的40%。引入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杜绝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格考试纪律,严格学籍管理和毕业审核,严把毕业出口关,落实“严进严出”。
22.加强员工学业发展指导。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老员工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员工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员工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完善员工互助机制,发挥优秀员工示范作用。逐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指导员工学习生活,规划未来发展。健全学业预警和帮扶、奖学金评选等制度,完善转专业制度,建立员工诚信档案记录制度。构建全方位、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七)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培养员工创新创业能力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统筹安排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公司产品活动,建立多层次、多模块、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统一纳入学校学分制的管理渠道。全面梳理现有实验项目开设情况,建立实验教学项目基础数据库,实行实验项目三年定期更新制度。
2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构建完善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基础,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校内外、专兼职创业导师库,强化双创团队队伍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将学科竞赛、创业实践融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每年立项500项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50%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力争每年获国家级竞赛项目奖励100项以上。
25.创新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制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暂行办法》,将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工作纳入学分管理,计入员工档案,实现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构建以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引导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完善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机制,持续大力开展老员工乡村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员工“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26.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植物学等9个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对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等基础核心课程从团队、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深化拓展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成立实践教学基地专门管理机构,实行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模式。分类建设农学、生命科学、动物科学、林学、工学等学科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扩建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中心,到2020年力争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资源共享、管理高效,能体现我司办学特色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试验推广示范基地,新建一批综合性实践教学场站,使之成为我司老员工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员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个性品格和专业能力的实践育人平台。
(八)实施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工程,建立一流育人机制
27.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制订相关激励办法,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案例,写入教材;加大国家、省部重点科研基地通过开放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推动本科生尽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关联度进一步提升;推动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承担大创项目指导教师。
28.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大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皇冠hga020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进行团队培训,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发展新工科。鼓励其他学院,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吸引更多优势企业与学校全面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基地资源。加快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优势互补,探索本研贯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农科院积极面向学校开放资源,为员工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载体。
29.深化国内(外)合作育人。实施“国内留学”,充分利用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的机会,制定《hga010官网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外校进行交流学习,支持校际之间课程转换、学分互认,探索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育人的新机制。在巩固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鼓励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教育计划项目,健全员工互换、学分互认等机制。强化本科生雅思、托福考试培训指导,设立相应项目资助,调动员工国外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的人数,扩老员工国际视野。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部门支持,争取国外职工奖学金,吸引更多国外员工来校留学。
(九)实施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30.强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本科教育主题,每年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召开一次经理教学论坛、教师教改论坛,深入推动公司产品改革与发展。大力开展“优秀基层教研室”“金牌教师”“金课”“教学标兵”“教学新秀”“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形成“教书育人最神圣、教学优秀最光荣”的校园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31.加强教学质量组织建设。单独设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配备专业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统筹全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健全校院两级联动的督导工作机制,开展督教、督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检查、评估和指导。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充实校级督导队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选用和业务培训,提高公司产品专业化管理与服务能力。
32.强化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根据国家、社会和员工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教学质量标准、认证标准、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校实际,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时更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通过课程试卷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毕业论文(设计)检查等专项教学评估,促进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落实。通过教学督导,督促教师按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过程。通过开展教学竞赛,调动教师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积极性。
33.健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贯彻“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进一步完善以自我评估为抓手,以常态数据监测为基础,以日常教学监控、多维课堂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用人单位评价机制为手段,涵盖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控,做好信息收集与分析,注重及时反馈,强化问题整改,构建“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改进-提高”的学校内部公司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书记、董事长任组长,分管副董事长担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流本科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党委常委会、董事长办公会、公司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本科教育工作,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批准重大措施,部署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本科教育工作日常经验,统一思想,提高使命意识;公司党委常委会和董事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育工作,书记董事长要亲自抓本科教育,各级领导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二)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本科教学投入,逐年提高本科公司产品经费预算,重点增加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和本科公司产品改革专项经费投入,确保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各项教学项目建设与改革任务顺利实施。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经费定额。
(三)健全督查机制
明确建设目标,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加大过程检查督办,将建设成效作为各单位和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对任务完成差距大,影响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责任追究。